您的位置: 西藏统一战线 > 理论研究 > 正文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深化与西藏实践

作者: 严戈 陈丹发布时间: 2025-11-21 11:13:03来源: 西藏日报
打印
T+
T-

  从校园课堂到农牧区文化广场,从非遗传承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,西藏以理论深化建构方向,以实践创新破解难题,将“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”的共同体理念融入教育各环节,以特色实践让共同体意识深植各族群众心中,为推进雪域高原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筑牢精神根基。

  立足地域实际,将宏观理论转化为贴合学情社情的认知体系,形成有根基、有温度、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。以“历史+现实”锚定认同,通过“历史溯源+现实印证”双路径,让“中华民族共同体”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事实。挖掘昌都卡若遗址、茶马古道、江孜宗山抗英等史实,明晰“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;以拉林铁路通车、农牧区安居工程、教育医疗普及等民生成就,让“五个认同”成为各族群众的亲身见证。

  “认知—情感—行动”三维联动。构建贯穿全程的育人逻辑:从认知维度解答“是什么”,明晰共同体本质与西藏角色;从情感维度回应“为什么”,通过戍边英雄、援藏干部等故事激发归属感;从行动维度明确“怎么做”,将认同转化为维护团结、建设边疆、传承文化的具体行动,避免教育碎片化。

  平衡共同性与差异性。一方面,以中华文化为核心,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、核心价值观、国家统一的共通性,通过共过传统节日、共唱红色歌曲强化集体认知;另一方面,尊重藏族文化特色,明确“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”,引导在“各美其美”中实现“美美与共”,规避“同质化”或“碎片化”偏差。

  覆盖全域场景,打造西藏特色教育范式,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“有形、有感、有效”。立足不同学段学情打造递进式育人体系,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。幼儿园以“游戏化”为主,通过搭建中华地标、民族服饰角色扮演、童谣传唱感知多元一体;小学以“趣味化”为导向,通过图文绘本、民族文化趣味节、“书信手拉手”等活动自然融入理念;中学以“具象化”为要,依托“新时代西藏故事·名家讲坛”,从多学科视角论证西藏与祖国的血肉联系;高校以“研究性”为核心,开设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》相关专业课程,组织学生深入农牧区调研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,深化理论认同与实践能力。

  全人群覆盖延伸,激活全域育人场景。面向基层群众开展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“多民族邻里节”等活动,在日常交往中增进感情;组织戍边英雄宣讲,引导边境群众参与守边固边;依托“道中华”大讲堂等平台,以文化共鸣唤醒认同,借助乡村大喇叭、社区宣传栏宣讲模范事迹与发展成就,让教育融入生活。

  以精神纽带为载体,用“保护传承+创新发展”凝聚文化认同,实现全维度共鸣。修缮布达拉宫、大昭寺等文化遗址;创作《八廓街北院》等文艺作品,举办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展览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;挖掘红色故事,通过校园演讲比赛传承红色基因,感悟民族团结力量。

  搭建沟通硬支撑,实现全方位联通。开展村主干语言培训攻坚行动,围绕富民政策、就业创业等设计实用课程;在幼儿园中小学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,高校开设能力提升班,保障沟通顺畅;通过街道宣传栏、讲故事比赛、文艺展演等,营造“学通用语、用通用语”新风尚,破解交往沟通壁垒。

  总之,经过长期探索,教育工作成效显著:各族群众“三个离不开”思想深入人心,“五个认同”持续增强;7个地(市)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地(市),创建成果丰硕;边疆稳定局面巩固,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城乡居民收入增长,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形成良性互动。

  展望未来,需在“深化、创新、长效”上持续发力:理论层面加强“数智化时代教育”“边境民族团结理论”等研究;实践层面推进“智慧教育”,开展跨地域线上共学、云端红色研学,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,创新更多“接地气”载体,让教育从“有形”走向“有效”、从“入眼”走向“入心”。

  实践充分证明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与边疆稳定、民生改善、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。只要立足西藏实际,以理论为指引、以实践为抓手,就能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聚磅礴力量。

  (作者单位: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、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)

(编辑:陈建国 责编:牛子壮 终审:刘期胜)
相关阅读
 

热点关注更多>>

领导论述更多>>

理论园地更多>>

相关链接更多>>